38婦女節一百週年了!
對於台灣的婦女權益
大家有什麼更多的期望呢?
歡迎回顧自己一生當中所會遇到的性別議題
讓我們一起在這塊土地上創造兩性都快樂的生活環境~
以下是國家婦女館所舉辦之「台灣習俗文化與性別」特展
禮俗到底與性別有什麼剪不掉理還亂的關係?它為台灣女性帶來什麼樣刻苦銘心的經驗?
邀請大家到台北的時候一定要過去體驗一番~
|
||
今年適逢國際婦女節百週年,台灣國家婦女館特別規劃「台灣習俗文化與性別」特展,透過婚嫁、祭祀、生育、職業成就、多元文化等不同展區,呈現台灣在傳統習俗文化裡,在新舊融合的社會中,關於「兩性平權」的進步與發展,並突顯女性地位的提升。 維護婦女權益,促進性別平等,不僅是我國憲法所規定的基本國策,也是現代民主國家的重要人權指標。 台灣婦女運動己經發展30多年,從1970年代引進女性主義思潮以降,到1997年政府設置跨部會的「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」,以及在2008年成立「台灣國家婦女館」年,都讓台灣對婦女權益的保障,以及性別平等的推動,能與國際社會並駕齊驅。 台灣在「兩性平權」事務的努力,也由過去對單一性別或是特定領域的關注,拓展到將性別觀點,整合進入政府各項施政及思維意識中,進而擴大台灣女性在教育、經濟、政治和社會等各領域的參與,共同創造出兩性共治、和平共生的新社會。 禮俗必須與時俱進 主導我們生活的各種文化與習俗,不只是重要的生命教育,更是促進性別平等文化的具體根基。 重男輕女,是昔日台灣習以為常的社會與文化模式。這種性別歧視,也讓台灣女性在婚嫁、生育等人生大事上,經常受制於習俗規範,遭到貶抑或矮化。隨著時代進步,現代男女已不再將過去不合理的觀念與作法,視為理所當然。曾經沿襲多年,忽視女性應有權益的傳統觀念與習俗,也在台灣獲得重大改善。 台灣國家婦女館所舉辦的「台灣習俗文化與性別」特展,依序以「婚姻習俗區」、「年節祭祀區」、「生育習俗區」、「職業成就區」、「多元文化區」,分門別類展現這些年來,台灣社會在兩性平權上的各種進步與努力。 這項別開生面的特展,展期從99年3月8日開始為期一年,台灣國家婦女館備有導覽及志工人員服務,歡迎各界踴躍前往參觀。 五大展區各有訴求主題 進入展場,首先會看到的是「婚姻習俗區」。自古以來,婚禮即是重要習俗,男婚女嫁不但是個人終身大事,也是延續家族血脈的開始。婚姻習俗區以情境展示,將傳統與現代婚禮相互並列,直接對比出二者的差異。 過去的觀念,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是潑出去的水,諸如新娘上轎後的丟扇,離家時的潑水,都是偏重夫家,輕視女性的刻板習俗設計。相較之下,由現代的結婚實例就可看出,現今台灣婚禮儀式已出現各種創意思考,諸如:潛水婚禮、熱氣球婚禮等,都不再拘泥於舊俗規範的性別差異。 「年節祭祀區」的展示,讓人明顯感受到台灣過去的年節與祭祀文化,明顯呈現「男女有別」現象。例如: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在大年初一回娘家;不婚、未婚、離婚的女性,在往生之後,牌位不能放在家裡。此外,宗祠的祭典,神明繞境的盛會,民間也有主祭者須由男性擔任,女性皆不得參與抬轎等不成文慣例。 隨時代進步,這些都有了改變。現代的女性不但可以當主祭,也可勝任抬轎工作。2006年在彰化斗山祠出現第一位女主祭「蕭昭君」,還有雲林縣廣福宮的女轎班,都為祭祀習俗的兩性平權創下典範。 到了「生育習俗區」,還是能發現傳統社會的「重男輕女」觀念,依舊難以揮去。雖然,展現父權社會力量的「從父姓」,已在2007年修正民法得到改善,但仍有不少習俗文化,顯露性別差異的刻板框架,雖已在觀念上解構,但要以不分性別,落實發展,尚有許多空間有待努力。 多彩多姿的「職業成就區」,顯示工作上的性別偏見已逐漸消失,現代女性的就業選擇,已趨向更自由、多元的走向,也讓女生更能在職場上,發揮潛力,做出貢獻。至於最後的「多元文化區」,則以台灣原住民文化的獨特傳承,外籍配偶在台灣,以及認同尊重同志人權等豐富圖文展示,表現出台灣人民「共生共榮、尊重多元」的特質。這種不分種族、地域與性別,相互滋養出的多元文化,也是台灣最大的魅力。 |
||
期盼透過本次「台灣習俗文化與性別」特展,帶領國人從「心」看待傳統習俗與歷史文化,為國家與社為注入新活力,開創台灣兩性平權新紀元。 |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