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(OK)新住民議題文章配圖.png

健保是台灣引以為傲的醫療資源,目前有九成七的新住民均領有全民健康保險,然而,新住民在醫療上,仍可能面臨健康不平等的狀況。

具有健康困擾的新住民比率,隨著年齡上升、來臺時間愈久而增加,

顯示其健康困擾主要仍與年齡相關。這也讓居住在臺超過20年,55歲以上的新住民更需要被關注。

 

對新住民來說的一大健康困擾是-就醫過程中的語言溝通。

比如要說明病況時,沒辦法具體表達身體的不舒服。痛就是痛,但是哪一種痛?怎麼痛的?一些症狀用語,在生活中比較少講,讓人不知道如何表達。

當醫生說了複雜的醫學解釋、強調好多照護的方法時,也有許多專有名詞……

即便新住民想用自己的方式解讀,又怕一不小心誤讀。

想找書來看,也都是不熟悉的中文。

這些語言隔閡,會使新住民無法清楚瞭解自己的病況、無法與醫生好好溝通、無法獲得所需的健康資訊。

而女性新住民,更會因工作和照顧家庭,難以抽時間去好好學習中文,某天自己或家人生病時,卻忽然需要用到好多中文溝通,背負著在短時間內完整理解醫療情況,並做出決策的壓力。

 

面對這些醫療障礙,新住民多半會請臺籍家人陪同就醫、事先學習就醫用語、或尋求通譯協助。然而,請臺籍家人陪同就醫,反而變成家人代替新住民本人被問診和做決定;無法精確表達及溝通,導致醫師誤診;找不到通譯資源或人員沒有足夠的醫療訓練……這些方式仍有機會造成就醫的不便。

對於部分規模小、資源較緊繃的診所而言,有時也會因超負荷的人力、時間成本,而無法提供周全性的服務。如:新住民因不會寫中文,請求醫事人員協助填寫資料卻因人力有限而被拒絕。更衍伸出醫病關係的權力不對等,在看診時間壓力下,醫師無法完整地向病人解釋病因,讓新住民受到醫療不平等的對待。

 

那麼,在醫療衛生服務上面,有什麼是台灣能做的呢?如果能提供多種外國語言,在就醫流程中,給新住民更清楚的指示,或培訓具醫療專業的通譯人員,或將重要醫療文件同時翻譯成各國語言,讓新住民看的懂……這些都有助於減輕新住民的就醫困難。比如台灣的中央健康保險署,就推出英文、越南文、泰文、印尼文等版本的健保權益手冊,衛福部醫事司也提供多國語言的醫療文件翻譯。

 

但最後,也要記得,多元文化不只是語言的不同,醫療不是客觀診斷,而是會隨文化風土有不同定義,需要了解不同文化的價值觀,以及其對疾病的處置和詮釋。才可以建立起更穩定的溝通橋樑,跨越語言的差異,更貼近新住民的需求。

 

我想更了解自己的醫療權益!這裡有多國語言的資訊↓

全民健康保險民眾權益手冊各國語言版:

https://ifi.immigration.gov.tw/wSite/ct?xItem=93994&ctNode=37279&mp=1#aC

醫院制式外語文件:

https://dep.mohw.gov.tw/DOMA/lp-3761-106.html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西屯培力中心 的頭像
    西屯培力中心

    西屯婦女及新住民培力中心

    西屯培力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